江中晚钓,寄荆南一二相识
取消

江中晚钓,寄荆南一二相识

[唐] 刘长卿
楚郭微雨收,荆门遥在目。漾舟水云里,日暮春江绿。
霁华静洲渚,暝色连松竹。月出波上时,人归渡头宿。
一身已无累,万事更何欲。渔父自夷犹,白鸥不羁束。
既怜沧浪水,复爱沧浪曲。不见眼中人,相思心断续。
【注释】:
  这首写“江中晚钓”的诗,大约作于代宗大历四年(769)诗人漂泊于荆楚湖湘间时。“江中”指长江;“荆南”为唐方镇名,辖境相当今湖北石首、江陵以西,四川垫江、丰都以东的长江流域及湖南洞庭湖以西的澧、沅二水下游一带。当时,社会既经安史之乱,诗人又遭贬谪南巴之苦,正所谓“白首相逢征战后,青春已过乱离中”(《送李录事兄归襄邓》)。时代和个人的双重痛苦郁积于心,使他顿生渔隐之念。他在《湘中纪行十首》之四《赤沙湖》中说:“楚客来相问,孤舟泊钓矶。”在《赠湘南渔父》中又说:“沉钓垂饵不在得,白首沧浪空自知”他的《江中晚钓》诗就是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写出来寄给友人的。
 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,凡十六句,可以前后八句剖为两半:前八句写景,后八句抒怀;前后以“漾舟”和“垂钓”相呼应,贯通全篇。
  诗从雨后泛舟写起,在写景中点明垂钓的季节、时间、地点。“楚郭”指楚地城郊,为诗人所在地;“荆门”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、长江南岸,是友人即“一二相识”所在地。“遥在目”一笔拉近了诗人与友人的心理距离,表达了诗人泛舟所感受的近景。“水云里”指水云弥漫之处,古人常称之为“水云乡”,多指隐者居游之地,这里显然流露了诗人的隐逸情致。“春江绿”一语既是写实,又带有主观情感色彩,衬托出诗人回归大自然的几分超脱。五、六两句写诗人视野中的中景和远景:雨收云散后落日的光辉(“霁华”)洒在江边的沙洲上,显得格外宁静;渐渐浓重的夜色(“暝色”)笼罩着江岸,远山的松树竹林隐约可见。这时,诗人划着小舟返航了,直到“月出波上时,人归渡头宿”。
  刘长卿不愧为写景高手。他写景如画,有近景、远景,有动态、静态,境界空旷朦胧,色调清丽可爱,是一幅绝妙的“雨后春江泛舟晚钓图”。且又以诗的语言表现了时间的推移,从“日暮”到“月出”,从“漾舟水云里”到“人归渡头宿”,巧妙地显示出场景的转换和景物的变化。
  更加可贵的是,诗人决非为写景而写景,而是景为情设。此诗前半部分,已于字里行间暗示出诗人因贬谪倾慕渔隐的情怀;到后半部便直抒胸臆,把这种情怀抒写得酣畅淋漓了。“一身已无累”自然是指无官一身轻。以渔父自许,以鸥鹭为友,无欲无求,无拘无束,自宽自适,自得其乐,以沧浪之水将满腹忧愁冲洗的干干净净、清清爽爽,此生足矣。“沧浪(lang)”为古水名,在今湖北境内。《沧浪曲》即《沧浪歌》又称《渔父歌》,曲出楚辞《渔父》。歌曰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它以悠扬谐婉的旋律,渲染出一种天人合一、生机勃勃的意境,集中表现了渔父那种顺其自然、潇洒超脱、怡然自得的人生态度。诗人离开官场,以“渔父”的眼光审视世事人生,以“垂钓”的心境品味《沧浪曲》的神韵,他的价值观、审美观就大不一样了。               
[url=http://gentwu.diy.163.com/doc/shi/jzwdjjnyes.htm]http://gentwu.diy.163.com/doc/shi/jzwdjjnyes.htm[/url]
刘长卿的下一首
《和中丞出使恩命过终南别业》

刘长卿

刘长卿(约726—约786),字文房,汉族,宣城(今属安徽)人,唐代诗人。后迁居洛阳,河间(今属河北)为其郡望。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。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,后为长洲县尉,因事下狱,贬南巴尉。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,知淮西、鄂岳转运留后,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。德宗建中年间,官终随州刺史,世称刘随州。

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,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,争议十分激烈,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-725年间,逝于786-790年年间。刘长卿工于诗,长于五言,自称“五言长城”。《骚坛秘语》有谓: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,专主情景,刘长卿的名作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。

相关作者
[唐] 隐者
[宋] 怡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