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闷
取消

释闷

[唐] 杜甫
四海十年不解兵,犬戎也复临咸京。失道非关出襄野,
扬鞭忽是过胡城。豺狼塞路人断绝。烽火照夜尸纵横。
天子亦应厌奔走,群公固合思升平。但恐诛求不改辙,
闻道嬖孽能全生。江边老翁错料事,眼暗不见风尘清。
  黄鹤编在广德二年,盖天宝十四载至此为十年也。《杜臆》:此篇是杜集中七言排律。

  四海十年不解兵,犬戎也复临咸京。失道非关出襄野①,扬鞭忽是过湖城②。豺狼塞路人断绝,烽火照夜尸纵横。天子亦应庆奔走,群公固合思升平③。但恐诛求不改辙,闻道嬖孽能全生④。江边老翁错料事⑤,眼暗不见风尘清。

  (上八乱极思治之机,下四忧时虑患之意。《杜臆》:此为代宗不诛程元振而作。吐蕃入寇,逼乘舆,毒生民,祸皆起于程元振。所望一时君臣,翻然悔悟。当柳伉疏入,但削官放归,此诗所以有劈孽全生之叹也。岂知嬖孽不除,则兵不得解。兵不能解,则诛求仍不得息。其事之舛谬,真出于意料之外矣。然则风尘亦何由清,而太平将何时见乎。通篇一气转下,皆作怪叹之词。)

  ①【天台谢省注】代宗避寇奔走,非如黄帝迷道,却似明帝微行。《庄子》: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,至于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无所问涂。②《世说》:王大将军顿军姑熟,明帝著戎服,乘巴賨马,赍一金鞭,阴察军形势。敦昼寝,梦日绕城,忽惊觉曰:“营中有黄须鲜卑奴来,何不缚取。”命骑追之,不及。【朱注】按《晋书·明帝纪》,微行至于湖,阴察敦营垒而出。《王敦传》帝至芜湖,察敦营垒于湖,即芜湖也。地志:晋太康中,分丹阳置于湖县,即今当涂县地。又芜湖县有王敦城,此诗所云湖城也。自唐以来,皆破句读,故乐府有《湖阴曲》,张文潜始正之,云于湖为句。③《孝经钩命诀》:明王用孝升平致。又《梅福传》:升平可致。④《唐韦》:代宗在陕,削程元振官爵,归田里,广德二年春正月,以私入京师,配流溱州,复令于江陵府安置。苟悦《申鉴》:“省闼清净,劈孽不生。”⑤江边,指嘉陵江也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杜甫的下一首
《送段功曹归广州》

杜甫
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本襄阳人,后徙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

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《北征》《三吏》《三别》等名作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

相关作者
[宋] 王用
[明] 谢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