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感五首
取消

有感五首

[唐] 杜甫
将帅蒙恩泽,兵戈有岁年。
至今劳圣主,可以报皇天。
白骨新交战,云台旧拓边。
乘槎断消息,无处觅张骞。

幽蓟馀蛇豕,乾坤尚虎狼。
诸侯春不贡,使者日相望。
慎勿吞青海,无劳问越裳。
大君先息战,归马华山阳。

洛下舟车入,天中贡赋均。
日闻红粟腐,寒待翠华春。
莫取金汤固,长令宇宙新。
不过行俭德,盗贼本王臣。

丹桂风霜急,青梧日夜凋。
由来强干地,未有不臣朝。
受钺亲贤往,卑宫制诏遥。
终依古封建,岂独听箫韶。

盗灭人还乱,兵残将自疑。
登坛名绝假,报主尔何迟。
领郡辄无色,之官皆有词。
愿闻哀痛诏,端拱问疮痍。
  《有感五首》,作于代宗广德元年(763)秋。这是其中第三首,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。安史乱后,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,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;加上吐蕃进扰,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,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。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。
  “洛下舟车入,天中贡赋均。”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。相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,说: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贡,道里均焉。”次句本此。两句是说,洛阳居于全国中心,水陆交通便利,四方入贡赋税,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。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。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,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,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。这里先让一步,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。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。
  “日闻红粟腐,寒待翠华春。”颔联紧承“舟车”、“贡赋”,翻出新意。“红粟腐”用《汉书·食货志》“太仓之粟,陈陈相因,腐败而不可食”。“翠华”是天子之旗,这里指代皇帝。两句是说,我近日常听说,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,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。话说得很委婉。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,但他一则旁敲侧击,说“天中”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;一则反话正说,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。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,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,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说:百姓所望的是“翠华春”,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!
  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,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:“莫取金汤固,长令宇宙新。”“莫取”,就是“不要只着眼于”的意思。杜甫并不是否认“金汤固”的作用,而是认为,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,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两句一反一正,一谆谆告诫,一热情希望,显得特别语重心长。诗写到这里,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,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,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“长令宇宙新”。
  “不过行俭德,盗贼本王臣。”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: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,减少靡费,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。要知道,所谓“盗贼”,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呵。腹联“莫取”、“长令”,反复叮咛,极其郑重,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“不过”二字。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,使得轻描淡写的“不过”更加引人注目,更增含蕴。为了进一步强调“行俭德”的重要,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“盗贼本王臣”,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,思想的深刻,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,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。
  这首诗富于政论色彩,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,是带有杜甫独特个性的。如果说将议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,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,那么议论而挟情韵以行,便是杜甫成功的艺术经验。
(刘学楷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  【鹤注】此广德元年逐时有感而作,非止成于一时。【卢注】五章乃收京后追述当年时事。盖痛其前,又勉其后也。

  将帅蒙恩泽①,兵戈有岁年。至今劳圣主②,何以报皇天③。白骨新交战④,云台旧拓边⑤。乘搓断消息,无处觅张骞⑥。

  (首章,叹节镇不能御寇。当时将帅负恩,不知尽心报国,以致边土争战,而敕使不归。后四句,乃战和两意。劳圣主,承兵戈。报皇天,承恩泽。新战之地,即旧拓之边,伤今思昔也。时李之芳使吐蕃,被留经年,故用张骞乘搓为喻。)

  ①《前汉·黄霸传》:“左右之官,皆将帅也。”又“数下恩泽。”②吴质书:“念蒙圣主恩。”③皇天,比君。《楚辞》:“皇天无私阿兮。”《北史》:高琳为后周名将,周文帝宴群公,仍赋诗。琳诗曰:“寄言窦车骑,多谢霍将军。保以报天子,沙漠净妖氛。”何以报天句,本此。④魏许昌碑表:“白骨既交于旷野。”温子升《为高敖曹谢表》:“群龙交战。”⑤【钱笺】唐自武德以来,开拓边境,地连西域,皆置都督府州县。开元中,置朔方等处节度使以统之。禄山反后数年间,西北数十州,相继沦没,尽取河西、陇右之地,自凤翔以西、邠州以北,皆为左衽矣。曰云台,思开国功臣也。《通鉴》:汉武帝曰:“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。”杜佑曰:轮台,渠犁地,今在交河北庭界中,其地相连。温子升《答齐神武敕》:“开拓边境,为国立功。”⑥《汉·张骞传》:骞以郎应募使月氏,经匈奴,匈奴留骞十余载,后亡归汉。【朱注】张骞穷河源,无乘搓之说。张华《博物志》:海上有人,每年八月,乘槎到天河,未尝指言张骞。宗懔《岁时记》乃云:武帝令张骞寻河源,乘槎而去。赵蔡俱疑懔为讹。或云:张骞乘槎,出《东方朔内传》,今此书失传。庾肩吾《奉使江州》诗:”汉使俱为客,星槎共逐流。”正用此事也。洪容斋《续笔》云:前辈谓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,一饭不忘君,故诗有云:“万方频送喜,无乃圣躬劳。”“至今劳圣主,何以报皇天。”“独使至尊忧社稷,诸君何以答升平。”“天子亦应厌奔走,诸公固合思升平。”皆是心也。

  其二

  幽蓟余蛇豕①,乾坤尚虎狼②。诸侯春不贡,使者日相望③。慎勿吞青海,无劳问越裳④。大君先息战⑤,归马华山阳⑥。

  (此章,叹镇将之拥兵。上二分提,三四承首句,五六承次句,末二总结。蛇豕,指河北降将。虎狼,指吐蕃羌夷。诸侯不修职贡,致烦朝使谕旨,近在内地,尚有隐忧,况青海越裳,能勤远略乎。盖由人君急于息战,以致国威不振也。)

  ①《左传》:“吴为封豕长蛇,荐食上国。”②贾山《至言》:“秦以熊罴之力,虎狼之心。”③《董仲舒传》:使者冠盖相望。④【朱注】天宝后,南诏叛唐归吐蕃,屡为边患。此诗青海指吐蕃,越裳指南诏也。《南史》:林邑国,本汉日南郡象林县,古越裳界也。杜氏《通典》:交阯之南有越裳国,周公居摄六年,越裳重译而献白雉。⑤《易·师》上爻:“大君有命。”宋之问诗:”汉皇未息战。”⑥《书·武成篇》:“归马于华山之阳。”此诗末二句,向有三说。旧注谓:戒当时生事外夷者,其说迂而不切。观吐蕃入寇,郭子仪仅以二千骑从事,亦何暇生事乎?《杜臆》谓:推原祸本,因玄宗大开边衅,致贻患至今,若早能息战归马,焉有此祸乎?玩诗语意,亦不相合。《钱笺》谓:息战归马,惜代宗不复能用兵,而婉其辞以讥之。此说近是。但此时民苦兵革,亦岂可劝之用兵乎。愚按广德元年,史朝义既诛,河北诸将皆降。仆固怀恩奏留降将,分帅河北。唐世藩镇之祸,实自此始。诗言息战归马,盖欲收镇兵以实关内。时子仪在京,可为统领。一以销北顾之忧,一以备西侵之患。此最当时大计,唯此计不行,而后有吐蕃之陷京。怀恩之犯阙,不胜纷纷多事矣。考大历八年,子仪入对,谓河南等镇,殚屈禀给,未始蒐择,请追赴关中,勒步队,示金鼓,则攻必破,守必全,久长之策也。公之熟筹时事,正与汾阳意同。

  其三

  洛下舟车入①,天中贡赋均②。日闻红粟腐③,寒待翠华春④。莫取金汤固⑤,长令宇宙新。不过行俭德⑥,盗贼本王臣⑦。

  (此章,叹都洛之非计。上四述时议,下四讽时事。议者谓帝幸东都,其地舟车咸集,贡赋道均,且传仓多积粟,春待驾临,此特进言者之侈谈耳。岂知国家欲固金汤而新宇宙,实不系乎此。若能行俭德以爱人,则盗贼本吾王臣耳,何必为此迁都之役耶?【单复注】盗贼本王臣,即“抚我则后,虐我则仇”之谓也。【顾注】是年天兴圣节,诸道节度使献金饰器用、珍玩骏马,其值缗钱二十四万。常衮上言请却之,不听。代宗渐有奢侈之志,故以俭德规之。)

  ①《世说》:晋元帝问洛下消息。②《史记》: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,曰,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贡,道里均焉。”③《汉·食货志》:“太仓之粟,陈陈相因,腐败而不可食。”④《上林赋》:“建翠华之旗。”⑤贾谊曰:金城汤池,帝王万世之业。⑥《书》:“慎乃俭德。”⑦《诗》:“莫非王臣。”杨德周曰:“盗贼本王臣”,驾驭抚绥,俱在其中。钱谦益曰:自吐蕃入寇,车驾东幸,程元振劝帝都洛阳以避蕃乱。郭子仪附章论奏,其略曰:“东周之地,久陷贼中,宫室焚烧,十不存一。矧其土地狭隘,才数百里间,东有成皋,南有二室,险不足恃,适为战场。明明天子,躬俭节用,苟能抑竖刁、易牙之权,任蘧瑗、史?之直,则黎元自理,寇盗自息。”公此意,正概括汾阳论奏大意。

  朱鹤龄曰:唐江淮之粟,皆输洛阳,转运京师。时刘晏主漕,疏浚汴渠,故言洛下舟车无阻,贡赋大集,当急布春和。散储粟以赡穷民。

  王道俊《博议》曰:《伤春》诗有“近传王在雒”及“沧海欲东巡”之句,则此诗为传闻代宗将幸东都而作也。史称丧乱以来,汴水湮废,漕运自江汉抵梁洋,迂险劳费。广德二年三月,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。时兵火之后,中外艰食。晏乃疏汴水,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。公之意,唐建东都,本备巡幸。今汴洛之间,贡赋道均,且漕渠已通,仓粟不乏,只待翠华之临耳。勿谓洛阳陿阨,无金汤可守。乘此时而赫然东巡,号令天下,则宇宙长新矣。盖能行恭俭之德,则率土皆臣,盗贼岂足虑哉。王导论迁都云:“能弘卫文大帛之冠,无往不可。若不绩其麻,则乐土为墟。”公意正此意也。

  按:已上两说不同,今主钱氏,有子仪筹策可据也。

  其四

  丹桂风霜急①,青梧日夜凋②。由来强干地③,未有不臣朝④。授钺亲贤往⑤,卑宫制诏遥⑥。终依古封建,岂独听箫韶⑦。
(此章,讽朝廷建宗藩以慑叛臣。上二,即景托兴,引起强干。下文,亲贤封建,即申明此意。桂,比王室。梧,比宗藩。曰急、曰调,见其侵陵削弱矣。惟国家本干强固,则节镇自然臣服。昔上皇在蜀,一命亲贤往镇,而制诏遂至遥传,此当时已行之成验也。今若依古封建之制,可以坐销乱萌,何待听箫韶而始见太来哉。【黄生注】卑宫,承前俭德来。)

  ①《汉·五行志》:成帝时童谣:“桂树华不实,黄雀巢其颠。”注:桂,赤色,汉家象。张正见诗:“丹桂有藂香。”②鲍照诗:“青梧叶方稀。”③后汉丁恭议:“古者封建诸侯不过百里,强干弱枝,所以为治也。”④宋意疏:“春秋之义,诸父昆弟,无所不臣。”《六韬》:“凡国有难,君召将,授以斧钺。”⑤《左传》:“分茅列土,亲贤并建。”注:“亲贤,同姓也。”晋武帝诏:益州素号难治,宜以重镇亲贤抚之。按:天宝十五载七月丁卯,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,朔方、河东、河北、平卢节度使,南取长安、洛阳,此即亲贤授钺之制诏也。时上皇初幸蜀中,行宫草创,故曰卑宫。【钱笺】上皇分封诸王,如禹之与子,故以卑宫言之。《壮游》诗云“禹功亦命子”,此其证也。⑥《魏都赋》:“察卑宫于夏禹。”刘勰曰:“古者王言,同称为命,秦并天下,改命曰制、令曰诏。”肃宗乾元二年,以赵王系为兵马元帅。诏曰:靖难平凶,必资于金革。总戎授律,实仗于亲贤。宝应元年,代宗即位,以雍王适为元帅。诏曰:“国之大事,兵马为先。朝有旧章,亲贤是属。”此肃、代两朝,授钺亲贤,相沿为定制矣。⑦《虞书》:“箫韶九成。”钱谦益曰:天宝十五载七月,房琯建分镇讨贼之议,上皇诏曰:“令元子北略朔方,命诸王分守重镇。”诏下,远近相庆,咸思效忠于兴复。禄山抚膺曰:“吾不得天下矣。”肃宗即位,虽用诸子统师,然皆不出京师,遥制而已。宗支削弱,藩镇不臣。公追叹朝廷不甩琯议,失强干弱支之义也。

  卢元昌曰:公是年,为阆州《进论巴蜀安危表》一则曰:原陛下度长计大,速以亲贤出镇。再则曰:必以亲贤委之节钺,此古维城磐石之义。终曰:臣特望以亲贤为总戎者,意在根固流长,国家万代之利。与引诗相表里。

  其五

  胡灭人还乱①,兵残将自疑②。登坛名绝假③,报主尔何迟。领郡辄无色④,之官皆有词⑤。愿闻哀痛诏⑥,端拱问疮痍⑦。

  (此章,慨当时重节镇而轻郡守。上四,责诸将之跋扈。下四,伤州郡之诛求。寇灭而人还乱者,由兵少而将自疑也。在诸将实封爵土,绝非假摄者比,何以不思报主,而反怀贰心耶。且节镇权重,则征敛日繁,郡守不得自主,故领郡常无气色,而之官每有怨词。代宗端拱方新,可不下哀痛之诏,以恤穷民乎。知恤民疾苦,则当重司牧之任,以免节镇之牵制也。)
①《杜臆》:仆固怀恩恐贼平宠衰,奏留薛嵩等分帅河北,此“兵残将自疑”也。田承嗣举管内户口壮者,皆籍为兵,又选骁骑万人自卫,谓之牙兵,此“胡灭人还乱”也。②残,乃残少之残,非残害之残。《后汉·公孙述传》:光武下诏曰:“勿以来歙、岑彭受害自疑。”③【邵注】汉高帝筑坛,拜韩信为大将。【顾注】广德元年,诸道节度使并加实封,所谓名绝假也。《汉书·韩信传》:信使人言曰:“齐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,其势不定。”帝曰: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。”【赵注】名绝假,言真拜之,非特假节而已。④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比之无色。”⑤《汉书》:萧望之便道之官。《左传》:“我有词也。”⑥【卢注】哀痛诏,即是年柳伉疏中“天下其许朕自新”之意。邵注:汉武帝末年,下哀痛之诏以自悔过。⑦隋炀帝诗:“端拱朝万国。”《季布传》:“创痍未瘳。”创、疮同。钱谦益曰:李肇《国史补》:开元以前,有事于外,则命吏臣,否则止。自置八节度、十采访,始有坐而为使。其后名号益广,大抵生于置兵,盛于专利,普于衔命。于是为使则重,为官则轻。故天宝末,佩印有至四十者。大历中,请俸有至千贯者。宦官内外,悉属之使。旧为权臣所管,州县所理,今属中人者有之。此诗云“登坛名绝假”,谓诸将兼官太多,所谓坐而为使也。“领郡辄无色”,州郡皆权臣所管,不能自达,故曰无色也。“之官皆有词”,所谓为使则重,为官则轻也。《送陵州路使君》诗云:“王室比多难,高官皆武臣。”与此正相发明。东坡谓唐郡县多不得人,由重内轻外者,此天宝以前事。以言乎广德之时,则迂矣。

  王嗣奭《杜臆》曰:诗人尚风,其弊也,烟云花草,凑砌成篇,核其归存,恍无定处。杜诗宗雅颂,比兴少而赋多。如此五首,皆赋也,即用比兴,意有所主,总归于赋。故情景不一,而变化无穷,一时感触,而千载长新。又曰:读此五诗,皆救时之硕画,报主之赤心,自许稷契,真非虚语。耳食者谓公志大才疏,良可悲矣。

  黄生曰:七律之《诸将》,责人臣也。五律之《有感》,讽人君也。然此虽讽人君,未尝不责其臣,以强圉国事,败坏至此,皆人臣之罪也。公平日谆谆论社稷忧时事者,大指尽此五首。又曰:此五首,在公生平为大抱负,即全集之大本领,从来读杜诗者,并未拈出。又曰:末首,通结数章之意,而归本于主德。所谓君仁莫不仁,君正莫不正,而惟务格君之心者,具于此见之。读此五章,犹以诗人目少陵者,非惟不知人,兼亦不知言矣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杜甫的下一首
《戏赠友二首》

杜甫
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本襄阳人,后徙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,杜甫也常被称为“老杜”。

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后世称其杜拾遗、杜工部,也称他杜少陵、杜草堂。

杜甫创作了《春望》《北征》《三吏》《三别》等名作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杜甫弃官入川,虽然躲避了战乱,生活相对安定,但仍然心系苍生,胸怀国事。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,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,从其名作《饮中八仙歌》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。

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,他有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宏伟抱负。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后来声名远播,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。

相关作者
[南北朝] 鲍照
鲍照(414年-466年),字明远,东海郡人(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),中国
[唐] 宋之问
[魏晋] 张华
张华(232年-300年),字茂先。范阳方城(今河北固安)人。西晋时期政治家、文
[南北朝] 庾肩吾
庾肩吾(487年—551年),字子慎。原籍南阳新野(今属河南)人。中国南朝梁代文
[唐] 刘晏
[唐] 郭子仪
[唐] 房琯
[唐] 常衮
[宋] 江汉
[唐] 许稷
[唐] 卢注
[清] 钱谦益
钱谦益(1582年10月22日—1664年6月17日),字受之,号牧斋,晚号蒙叟
[南北朝] 张正见
张正见,(?——约575年)字见赜,清河东武城人。生年不详,卒于陈宣帝太建中。年
[先秦] 宋玉
宋玉(约公元前298年-约公元前222年),又名子渊,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,崇尚
[宋] 陈相
[宋] 杜氏
[宋] 钱氏
[宋] 武成
[宋] 周文
相关诗词
《收京三首》(杜甫)
仙仗离丹极,妖星照玉除。须为下殿走,不可好楼居。暂屈汾阳驾,聊飞燕将书。依然七庙
《释闷》(杜甫)
四海十年不解兵,犬戎也复临咸京。失道非关出襄野,扬鞭忽是过胡城。豺狼塞路人断绝。
《壮游》(杜甫)
往昔十四五,出游翰墨场。斯文崔魏徒,以我似班扬。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。九龄书大
《送陵州路使君赴任》(杜甫)
王室比多难,高官皆武臣。幽燕通使者,岳牧用词人。国待贤良急,君当拔擢新。佩刀成气
《伤春五首(巴阆僻远伤春罢始知春前已收宫阙》(杜甫)
天下兵虽满,春光日自浓。西京疲百战,北阙任群凶。关塞三千里,烟花一万重。蒙尘清路
《诸将五首》(杜甫)
汉朝陵墓对南山,胡虏千秋尚入关。昨日玉鱼蒙葬地,早时金碗出人间。见愁汗马西戎逼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