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柳
取消

秋柳

[清] 王士祯

秋来何处最销魂?残照西风白下门。
他日差池春燕影,只今憔悴晚烟痕。
愁生陌上黄聪曲,梦远江南乌夜村。
莫听临风三弄笛,玉关哀怨总难论。

写秋柳的摇落憔悴,从而感叹良辰易逝,美景难留.全诗辞藻妍丽,造句修整,用曲精工,意韵含蓄,风神高华,境界优美,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.更叫人叹绝的,是全诗句句写柳,却通篇不见一个“柳”字,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.因此为一时绝唱.白下门,指今江苏南京.那是六朝的首都.后来虽还是有名的城市之一,但比起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,当然可说是没落了.所以,在古代的诗词中,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.例如,李白的《金陵》;“地拥金陵势,城回江水流.当时百万户,夹道起朱楼.亡国生春草,王宫没古丘.空余后户月,波上对瀛洲.”就是把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落相对照,以表现诗人的悲感.而在王士禛的时代,南京又经过了一番剧变.原来,在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,明朝的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;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领,并遭到严重破坏.所以,诗的开头二句暗示;昔日富丽无比,不久之前又成为政治,经济中心,冠盖云集的南京,转瞬之间,只剩下了西风残照,一片荒凉.这是无比地令人销魂,断肠,换言之,此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巨大的幻灭感中.下面两句,又运用典故,把昔日的充满生命力的景象“杨柳垂地燕差池”(此为沈约《阳春曲》中语,也即“他日差池春燕影”句之所本)与此时的憔悴、迟暮相对照,以进一步强化幻灭感.但是,秋天之后又是春天,可是,这样的憔悴,迟暮还是不会转为兴旺.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;此马死后,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,以示悲悼.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,其女儿即诞生于此,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.对这位皇后来说,这个普通的农村乃是其后日的荣华富贵的发祥之地.诗人在此加上“梦远”二字,则意为着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视,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.所以,诗人所感到的,并用来传给读者的,乃是彻底的,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灭,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幻灭.于是,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;“莫听临风三弄笛”.也就是说,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,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.然而,“玉关哀怨总难论”.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,又逃避不了,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,而诗人与读者也就是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.下面的三首,所表现的都是同样的感情.
王士祯的下一首
《浣溪沙·红桥》

王士祯

王士祯(1634年9月17日—1711年6月26日),原名王士禛,字子真,一字贻上,号阮亭,又号渔洋山人,世称王渔洋,谥文简。山东新城(今桓台县)人,常自称济南人。清顺治十五年(1658)进士,康熙四十三年(1704)官至刑部尚书,颇有政声。清初杰出诗人、文学家,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,与朱彝尊并称“南朱北王”。诗论创“神韵”说,于后世影响深远。早年诗作清丽澄淡,中年转为苍劲。擅长各体,尤工七绝。好为笔记,有《池北偶谈》、《古夫于亭杂录》、《香祖笔记》等。

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“书法高秀似晋人“。近人称其书法为“诗人之书”。博学好古,又能鉴别书画、鼎彝之属,精金石篆刻。

相关作者
[唐] 李白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是唐代伟大的浪漫
[南北朝] 沈约
沈约(441~513年),字休文,汉族,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德清)人,南朝(宋、
[宋] 王士禛
[宋] 高华
相关诗词
《忆秦娥·箫声咽》(李白)
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
《金陵其二》(李白)
地拥金陵势。城回江水流。当时百万户。夹道起朱楼。亡国生春草。离宫没古丘。空余後湖